Linux启动过程分析

Linux启动过程分析

第一阶段-BIOS

计算机通电后,首先会区读取ROM芯片中的开机程序(基本输入输出系统/BIOS)

1.1 硬件自检

BIOS程序首先检查计算机硬件是否满足运行的基本条件–硬件自检(POST)

CMOS:存储硬件的各项参数。

1.2 启动顺序

硬件自检完成后,BIOS把控制权交给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。

这时,BIOS需要知道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在哪个设备,也就是BIOS需要有一个外部存储设备排序,排在前边的设备就是优先转交控制权的设备。这个排序叫启动顺序

第二阶段-主引导记录

BIOS把控制权交给排在第一位的存储设备。

计算机读取此设备的第一个扇区(最前边的512个字节,叫做主引导记录<Master boot record,缩写为**MBR**>),如果这个扇区最后两个字节是0x55和0xAA,表明设备可以启动;如果不是,表明设备不能启动,控制权交给启动顺序中的下一个 设备。

2.1 主引导记录结构

范围/字节 作用
1-446 调用操作系统的机器码
447-510 分区表:将磁盘分为若干个区
511-512 主引导记录签名

2.2 分区表

考虑到每个区可以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,主引导记录必须知道将控制权交给哪个区。

分区表长度有64个字节,里面分为四项(所以一个硬盘最多有四个一级分区,又叫主分区),每一项16个字节

主分区16个字节组成:

范围/字节 作用
1-1 如果为0x80,就表示该分区是激活分区,控制权要交给这个分区。四个分区里面只能有一个是激活的
2-4 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(柱面、磁头、扇区号)
5-5 主分区类型
6-8 主分区最后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
9-12 该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逻辑地址
13-16 主分区的扇区总数

第三阶段-硬盘启动

这时,计算机的控制权就交给了硬盘的某个分区了

3.1 情况A:卷引导记录

计算机会读取激活分区的第一个扇区,叫做卷引导记录(Volume boot record,VBR)

卷引导记录告诉计算机,操作系统在这个分区的位置。然后计算机就会加载操作系统了。

3.2 情况B: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

随着硬盘越来越大,四个分区已经不够了,需要更多分区。于是规定有一个分区可以定义为扩展分区(里面又分了好多个区,叫逻辑分区)。

计算机首先读取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,叫扩展引导记录(EBR)。它里面包含一张64字节的分区表,但是最多只有两项(也就是两个逻辑分区,包括它自身的分区表和下一个分区的分区表)。从里面找到第二个逻辑分区的位置,直到找到一个分区里面只包含它自己的分区表为止。

3.3 情况C:启动管理器

在这种情况下,计算机读取主引导记录前446个字节的机器码之后,不把控制权交给某一个分区,而是运行启动管理器(boot loader),由用户选择启动哪一个操作系统。

Linux环境中,最流行的启动管理器是Grub。

第四阶段-操作系统

控制权交给操作系统之后,操作系统的内核首先载入内存。

所有进程的祖先叫进程0,idle进程,或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叫做swapper进程。

start_kernel()函数初始化内核需要的所有数据结构,激活终端,创建另一个叫做进程1的内核线程(一般叫做init进程),创建init进程之后,进程0执行cpu_idle()函数,该函数本质上是在开中断的情况下重复之星hlt汇编指令。当 没有其他进程处于TASK_RUNNING才选择执行进程0。

多处理器系统中每个CPU都有一个进程0,计算机启动之后首先启动一个CPU,禁用其他CPU,swapper进程进程初始化内核数据结构,通过copy_process()函数创建另外的swapper进程。

进程0创建的内核线程执行init()函数,init()依次完成内核初始化。init()调用execve()系统调用装入可执行程序init,结果init内核线程变成了一个普通进程。

以Linux系统为例,首先载入/boot目录下面的kernel。内核加载成功后(如上),第一个运行的程序是/sbin/init,它根据配置文件产生init进程,pid进程编号为1,其它进程都是它的后代。

然后init进程加载系统的各个模块,比如窗口和网络程序,直到/bin/login程序,跳出登录页面。

参考

  1. 计算机是如何启动的
  2. 深入理解Linux内核